外國文學作品讀后感2

時間:2023-04-25 00:00:40 讀后感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外國文學作品讀后感2

【英】莎士比亞 著  朱生豪譯《哈姆萊特》  (電子版)   讀后感: 讀朱生豪的譯本,讓我體會到:作品盡管是經(jīng)過翻譯后一次間接的呈現(xiàn),好的譯本還是能夠讓讀者感受到接近原著的味道,戲劇的語言藝術及戲劇體詩的巧妙作用和魅力。朱生豪不僅很好地把握了原著的“神韻”,還使之經(jīng)過自己的藝術加工,切合中國讀者的審美趣味。 對《哈姆萊特》的解讀自是因人而異,豐富多樣。上到學識淵博的智者,下到平民,讀者眾多;無論批評還是贊揚,都體現(xiàn)作品的廣泛的關注度及內涵的豐富性。最近翻閱一本書的“西方莎士比亞批評史略”一節(jié),了解到對莎士比亞的評論自他所處的當代就開始,以后一直延續(xù)。不同大家對《哈姆萊特》的不同的解讀,使我對作品有了進一步理解和了解,思維得到激發(fā)。伏爾泰對《哈姆萊特》嚴厲的指責,認為是個“即粗俗又野蠻的劇本”。歌德認為莎士比亞描寫的是“一個偉大的事業(yè)擔負在一個不能勝任的人的身上”。黑格爾在《美學》第一卷里指出《哈姆萊特》里的理想與現(xiàn)實的沖突是“由心靈性差異面產生的沖突”。革命主義批評家別林斯基則覺得哈的分裂是走向“雄偉的、自覺的精神和諧”的關鍵,指出“從天性上說,哈姆萊特是個強有力的人”…… 然而,我還是想就老師上課提到的從基督教文化角度看作品中體現(xiàn)的“罪與罰”這點進行一點思考。我覺得第三幕的第一場 “城堡中的一室”是理解這點的重要一部分。這段主要講國王得知臣子羅森格蘭茲和吉爾登斯吞試探哈姆萊特(簡稱哈)失敗后,又安排奧菲利婭去和哈對話。其中的一些話是引發(fā)我思考前面那個問題的所在。(波洛涅斯向奧菲利婭):“人們往往用至誠的外表和虔敬的行動,掩飾一顆魔鬼般的內心,這樣的例子是太多了!(國王的旁白):“啊,這句話是太真實了!它在我的良心上抽了多么重的一鞭!涂脂抹粉的娼婦的臉,還不及掩藏在虛偽的言辭后面的我的行為更丑惡。難堪的重負啊! ” ( 哈對奧菲利婭):“女神,在你的祈禱之中,不要忘記替我懺悔我的罪孽。” 哈:“因為美德不能熏陶我們罪惡的本性。” 哈對奧:“為什么你要生一群罪人出來呢?我自己還不算是一個頂壞的人;可是我可以指出我的許多過失,一個人有了那些過失,他的母親還是不要生下他來的好。我很驕傲,有仇必報,富于野心,我的罪惡是那么多,連我的思想也容納不下,我的想象也不能給它們形象,甚至于我都沒有充分的時間可以把它們實行出來。像我這樣的家伙,匍匐于天地之間,有什么用處呢?我們都是些十足的壞人;一個也不要相信我們!惫骸拔乙仓滥銈儠鯓油恐ǚ;上帝給了你們一張臉,你們又替自己另外造了一張!边有后來哈本有機會借機復仇,但轉念一想,在國王懺悔時殺他,等于把他送入天堂。哈姆萊特希望找一個讓國王下地獄的機會,所以放過了他。在這部分表現(xiàn)出來的是波洛涅斯、國王、哈姆萊特都有對罪惡的認識,但在劇作中他們就都是莎士比亞的代言人。不難發(fā)現(xiàn)莎士比亞的創(chuàng)作與《圣經(jīng)》有著密切的關系,作者不僅在創(chuàng)作中體現(xiàn)《圣經(jīng)》的一些觀念和精神,有時也引用其中的典故。《圣經(jīng)》強調每個人都有原罪,也強調對罪的寬恕、懺悔,愛對罪的感化。這些觀念在哈姆萊特身上有一定的體現(xiàn),從哈對自身罪行的深刻認識和懺悔可以看出,但也并不充分,因為也可以看出這時哈對美德對罪的感化持否定態(tài)度。這兩方面的對立不統(tǒng)一因此產生了哈個人心底的多種矛盾和掙扎:一、自身都是有罪的,何能也去懲罰一個有罪者?二、一方面極想報仇,欲罷不能,一方面又還是企圖有罪者(國王)能內省到自己的罪惡(《捕鼠機》這出戲的目的及哈認為國王會懺悔時不殺他的原因)。內心這種對罪罰、救贖的矛盾認識我想是導致哈行動猶豫的重要原因。哈本身是想往寬恕的道路上走的,但他走得不徹底。這也體現(xiàn)哈對基督信仰的一種既欣賞又懷疑的矛盾的思考和接受的過程,一方面他想達到圣徒的高度,一方面又仍困于俗人的愛恨情仇,還沒有堅定的信仰。或許如果哈徹底選擇寬恕或國王及時認識到了自己的罪,并有懺悔之心,哈就不會選擇報仇,也就不會有后來的悲劇發(fā)生了。作者安排悲劇的結局從罪與救贖角度來看可能是暗示如果人沒有懺悔意識或沒有對罪惡的寬恕精神,那么將會給自身帶來悲劇。   【英】莎士比亞 著  朱生豪譯《仲夏夜之夢》  (電子版)   讀后感: 讀完此劇又是一次很好的精神體驗。戲劇的語言優(yōu)美、簡樸,淺顯的語言又 (盡管有時有點夸張)往往折射出深刻的道理(尤其是關于愛情和人生的哲理),不故作高深,而是人們所喜聞樂見的表達形式,雅俗共賞。同時作者在戲劇體詩中運用的眾多自然意象如月亮、露珠、花、山谷等及小仙角色的加入,給作品增添不少自然浪漫、夢幻色彩及一種歡樂氣氛。 雖說戲劇是個“有情人終成眷屬”的喜劇大結局,我卻沒感覺到多少作品中安排的大團圓所帶來的喜劇性快感?偸遣粷M足于那種運用外在偶然事故(愛懶花汁的作用)導致的情境的錯綜復雜的轉變和目的的實現(xiàn)(這是黑格爾在《美學》第三卷里談“可以成為喜劇動作內容”的第三種情況)。偶然事故的發(fā)生是一種巧妙的合理的安排,與整個故事也融合,沒多少破綻,另一方面也恰好揭示這種偶然于現(xiàn)實的虛幻性,正如作者要闡釋的“夢”。也許正因為我耽于現(xiàn)實,知其虛幻,而無法有種面對喜劇結局的樂感,反而更有感觸于戲劇中表現(xiàn)四人情感沖突的前部分,感覺前一部分蘊含著作者對愛情這一主題的深刻洞察和理解,且時不時感到一種隱隱的悲哀。海麗娜對狄米特律斯窮追不舍,也不惜使自己變得卑微,兩人在森林中的那段對話將“你情我不愿”的感情宣泄得無比熾烈。作為局外人,我們可能會覺得癡戀的人兒海麗娜的可笑,如深入其內在體會,則會感覺到愛情中愛與不愛的矛盾給愛情中的人帶來的理性難以控制的痛苦和折磨。愛情讓人失去理智,讓人如癡如顛,甚至走向極端,讓人時而無比快樂,時而痛徹心扉,讓人迷路……作者在短短的戲中表現(xiàn)了豐富多樣的愛情魔力。然而作者應是贊同一種較理智的、不過分盲目的,因為他揭露出愛情中誓言的多變,盲目的、單方面的愛情給人帶來的痛苦,也指出愛情中很多因素的虛幻性,他說:“瘋子、情人和詩人都是幻想的產兒。”“強烈的想象往往具有這種本領,只要一領略到一些快樂,就會相信那種快樂的背后有一個賜予的人! 戲劇中一伙靠作工生活的漢子們排的那出弱智的戲,我覺得是頗有趣味和意味的。這種安排,使得“戲中有戲”,借戲釋戲。國王忒修斯等觀戲者口中評論的觀點看似全是對戲的評價,也恰投射出作者對整部戲愛情主題的一些看法。如看戲過程中希波呂忒說“忠誠因為努力的狂妄而變得毫無價值”(這可以算作是對海麗娜和狄米特律斯的警言,追求一個你很愛,對方卻不愛你的人,這時的忠誠和努力都是白費的),還說“在誠惶誠恐的忠誠畏怯上表示出來的意味,并不少于一條娓娓動聽的辯舌和無所忌憚的口才”(在愛情中不能盡信甜言蜜語),忒修斯也有一句評論“最好的戲劇也不過是人生的一個縮影,最壞的只要用想象彌補一下,也就不會壞到什么地方去”(始終覺得這話很有道理,人們在愛情中往往期待最好的,順利時就常沉浸在美好的幻想中,失利時就萬念俱灰,垂頭喪氣,不會用想象去彌補遺憾。對于人生的順境和逆境也能這樣理解)。戲角自嘲自己排的戲是“悲哀的趣劇,冗長的短戲”,整部《仲夏夜之夢》也帶給我整體的這種感覺。 黑格爾在《美學》第三卷中論喜劇一節(jié),說到:“作為真正的藝術,喜劇的任務也要顯示出絕對理性,但不用本身乖戾而遭到破壞的事例來顯示,而是把絕對理性顯示為一種力量,可以防止愚蠢和無理性以及虛假的對立與矛盾的現(xiàn)實世界中得到勝利和保持住地位。”這段話對我理解《仲夏夜之夢》很有幫助,我想作者通過此劇,借助其天才的創(chuàng)作力,就是想詮釋“愛情”的某些哲理,融哲理、趣味、技巧等于一體。他意識到了愛情的虛幻因素,提倡較為理性的思考和選擇。迫克在結尾時說的“這種種幻影的顯現(xiàn),不過是夢中的妄念”也揭示出愛情讓人體會到與真實對立也并存的虛幻。一部精心雕琢、編排合理的喜劇,能夠讓讀者開心于它的詼諧,意外于它的情節(jié),受教于它的真諦、情理。《仲夏夜之夢》就是這樣一部。   【法】莫泊桑 著  盛澄華譯  《一生》人民文學出版社  2008   讀后感: 高中時期,接觸了莫泊桑著名的短篇小說《項鏈》和《我的叔叔于勒》,被其筆下細膩描繪的那些小人物感動過!吧瞄L從平凡瑣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義的片斷,以小見大地概括出生活的真實” 是對其作品的普遍定性!兑簧芬搀w現(xiàn)了“描寫平凡人物生活的真實”這一點,作者也試圖通過展現(xiàn)一個正常的、普通的女人(主人公約娜)一生平凡而辛酸的經(jīng)歷,來剖析和探索人生(更確切地說是女性的人生)。 《一生》雖是莫泊桑對小說長篇形式的第一次嘗試,作者對結構也把握得比較好,小說始終以女主人公的經(jīng)歷為線索,平鋪直敘日常生活及處于常態(tài)的感情的發(fā)展變化。沒有波瀾起伏的敘事手法恰貼合了主人公平凡、平庸的一生。主人公約娜是普通的、平凡的女性典型,一生經(jīng)歷幾次角色的轉換,由天真、單純、充滿夢幻的少女,經(jīng)閃電般愛情的洗禮,成為丈夫于連的妻子,再在丈夫背叛、離棄她,她生下孩子后,成為一位寡婦及溺愛孩子的母親,后兒子離家游蕩在外,自己孤獨一人,到最后成為兒子和一不知名的女人生的女兒的奶奶。這是約娜的一生,也可能是現(xiàn)實中眾多女性的一生。 作者作為一位男性試圖站在女性角度,去描繪一個女性的一生,他達到了他的目的。作者把握女性的性情、心緒、心理等十分到位,也擅于表現(xiàn)女性處在不同階段的不同的人生觀、價值觀,女性的懦弱,以及女性為人妻、為人母后所承受的歡樂與痛苦的交替、矛盾的折磨,希望與失望的交錯。作為女性,我極其同情書中的女主人公,但也“哀其不幸,怒其不爭”。(這是作品引發(fā)的共同感,說明作者能“以單純的真實感動人心” )作者沒有摻入個人的同情和主觀看法,只是冷靜地表現(xiàn)女主人公的種種辛酸,在最后借一個女仆之口點出“人生從來不如

【外國文學作品讀后感2】相關文章:

外國文學作品讀后感(精選49篇)12-19

中學外國文學作品讀書心得01-16

文學作品的讀書筆記11-14

文學作品讀后感02-20

給外國筆友寫信的范文03-04

文學作品中婚戀觀念的演變軌跡04-28

文學作品讀后感(精選20篇)07-19

文學作品讀后感(15篇)03-03

文學作品讀后感15篇03-03

文學作品讀后感匯編15篇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