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策與判斷》讀后感

時間:2021-04-01 09:20:13 讀后感 我要投稿

《決策與判斷》讀后感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都收獲不少,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后感吧。那么讀后感到底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決策與判斷》讀后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決策與判斷》讀后感

  《決策與判斷》讀后感1

  決策,是每個人的生活中都必須要面對的事情,一個對的決策,能改變一個人人生軌跡,與此相反,一個不恰當?shù)臎Q策也許能毀掉一個人的前途。經(jīng)過對“理性的邊界——行為決策與生涯發(fā)展”這門課的學習,心里對決策的有了一個更加深刻的了解,對決策也有了自己的見解,相信以后一定能減少錯誤決策。同時,利用課余時間,讀了《決策與判斷》這本書,對決策的認識更加深刻。

  這本書從決策的依據(jù)(知覺、記憶與情境),決策問題(框架),決策判斷(直覺與偏差),決策目標模型,群體決策到最后的常見陷阱,分析了其中各個階段可能的錯誤。但這本書側重于理論方面,里面的試驗結果無法直接應用,寫作風格類似論文,看起來有些費力,是決策理論很好的一本書。

  對于書的封面,相信大多數(shù)人都沒有留意,我也是讀到讀者寫封面的時候才回頭去看封面的,是在作者的提示下才看出其中蹊蹺的,3那張牌根本不是黑桃。其實我們的知覺已經(jīng)被大腦形成的印象所掩蓋,大腦已經(jīng)認為那是個黑桃三,那么具體黑桃的形狀便被“視而不見”了。在布魯納和波斯特曼的實驗中,28個被試中有27個人(即96%的人)在一定程度上表現(xiàn)出這種支配反應。這種現(xiàn)象在科學上稱之為選擇性知覺,用沃爾特李普曼的話說就是“我們不是先看見再定義,而是先定義再看見。”我們老是會看見自己預期會出現(xiàn)的事物,并且認為那個理所當然,但是往往事實并非如此。再舉個例子,世界杯上兩個國家隊比賽,可能互有小動作和犯規(guī)。但是當你賽后讓兩方的球迷寫下對方的犯規(guī)次數(shù)時候,結果肯定大相徑庭。知覺本質就具有選擇性,即便是一張撲克牌。

  決策與判斷是人的思維活動,它不是建立在數(shù)學和邏輯基礎之上的,而是建立在人的感情、理念和經(jīng)驗的基礎上的。我們做出決策和判斷的標準并不是建立在理性基礎上的最佳選擇,而是建立在人類心理上的第一滿意選擇。心理學研究的目的并不在于評判問題的好壞,目的在于讓我們進一步了解決策過程是如何操作的,并且,在這樣的過程中,讓我們的決策質量得到提高。

  決策與判斷的失敗通常比成功更有啟發(fā)性,即使成功是普通的原則。它經(jīng)常能揭示決策的過程。一旦你能發(fā)現(xiàn)引起某種偏差和誤差的環(huán)境,就可以避而遠之或者提前預備對策。

  有時看待事物的確會受到動機以及自身預期的影響引起。看一個人,一件事情心里原有的想法或目的會影響對此時間的看法。舉例來說,評價一個熟悉的.人則會處處想到的是這個人的好處,若與之不善則會想到的是不好的地方。

  書中很多生動的例子都讓我們認識到不同事物對于我們決策總會產(chǎn)生很多影響,我們要認真讀這本書,從而避免生活中的不理性決策。

  《決策與判斷》讀后感2

  進入UX行業(yè)以來,對于認知心理學和社會心理學對于設計和用研的影響一度比較感興趣,也買過不少書自學相關理論和知識。隨著近幾年UX在國內(nèi)的蓬勃發(fā)展,每年都有各種層出不窮的設計書籍。有一些讀了以后讓人受益匪淺,而有一些則是水分多多。有的書可以身經(jīng)百戰(zhàn),而有的則時代性很強,過了一兩年就成了廢書了。

  今天想要和大家分享的這本書年代久遠,在設計界應該并不知名,然而它真真切切卻是一本好書,百讀不厭,每次讀都能帶來對工作的一些思考。下面就來隆重推出這本書咯,請見下圖:

  這本書好在哪里呢?我們大家都喜歡能夠快速獲得干貨而不是看似厚厚一本卻通篇都在翻來覆去講一個道理的書吧。這本書的好處就是,它由社會心理學的各種實驗案例組成,通過幾個案例說明不同的理論。勤勞的讀者如果結合這些理論和自己所做的工作做一些思考,便會瞬間感覺自己的功力有所提升:)舉幾個例子吧。

  例1、選擇性知覺。

  我們都聽說過這樣一句話:“人們是先定義再看見,而不是先看見再定義”。什么意思呢?就是說人們看見的東西是受到自身的預期,期望,動機等因素的結果而影響的。眼睛看到的未必被正確認知。

  書中提到由杰米奧。布魯納和利奧。波斯特曼于1949年所做的關于選擇性知覺實驗。這個實驗中,研究員利用視覺記憶測試鏡向被試出示5張牌,每展示完5張牌為一個系列。視覺記憶測試鏡向被試出示這5張牌時,會有很短的間隔時間,不同系列的間隔時間從十毫秒到一秒鐘不等。他們向被試展示的牌與上圖書封面上的牌類似。如果我們快速瞄一眼,我們不會發(fā)現(xiàn)這些牌有什么問題,然而如果仔細看,會發(fā)現(xiàn)第一張牌上顯示的是3個黑心,而不是黑桃或紅心。那么實驗結果是什么呢?96%的被試認為他們看到的是正常的黑桃或紅心。也就是說,“知覺性否認”引起了支配反應。人們的預期影響了他們所“看到”的事物。

  如果我們深入想一想,選擇性知覺對于設計的影響在哪里呢?

  簡單舉個例子,假設要對我們的Anywhere產(chǎn)品界面做更新,我們做了一些改動。我們將overview界面右上角的那些notes等輔助功能的按鈕改成了其他性質的功能入口,但是圖標樣式保留而圖標圖形稍作改變。如果詢問我們的熟手用戶notes入口在哪里,相信他們的第一反應仍然會去右上角點那些圖標,即使那些圖標和原來的notes長得不一樣,用戶也很有可能在剛開始使用的時候視而不見。這就是選擇性知覺起了作用。在一些時候,如果設計師能足夠敏感考慮到這些細節(jié),那我們就可以在第一時間規(guī)避一些可用性問題。同時,如果有一些問題我們意識到是由選擇性知覺引起的,設計師也三思再判斷是否有必要改設計,用戶是否會隨著使用的增加自行糾正行為。

  例2、答案的可塑性。

  用戶研究員現(xiàn)在已是很多UED團隊都具有的角色,用戶訪談,可用性測試,問卷調(diào)查等等用研方法也被很多組織在使用,F(xiàn)在業(yè)界的用研人員有的來自設計背景,有的是心理學背景,無論是什么背景,我認為用戶研究員經(jīng)過針對性的用研基礎培訓是非常必要的。這些基礎技能帶給研究員的是仔細的問卷設計,謹慎的主持語言的組織,對受訪者反饋的敏感地接收和探詢等。然而,如果沒有接受過培訓,閱讀一些社會心理學的書籍,也能帶來很大的幫助。

  我再來舉一個書中提到的實驗。

  有兩位研究人員曾經(jīng)做過這樣的研究,他們隨機選取了一組美國成年人作為實驗樣本,向他們詢問了以下兩個問題:

  你認為一個共產(chǎn)主義國家,比如前蘇聯(lián),是否應該允許美國的新聞記者進入其境內(nèi)采訪,并將他們所得到的新聞發(fā)回美國?

  你認為美國是否應該允許其他共產(chǎn)主義國家的新聞記者入境采訪,并將他們所得到的新聞發(fā)回他們所載的報社?

  一半的被試會按照上面的順序來回答問題,而另一半則以相反的順序來回答。

  實驗結果非常有意思,按照上面順序回答問題的被試中82%的人認為美國記者應該被允許自由進入共產(chǎn)主義國家,75%認為美國應該允許共產(chǎn)主義國家的記者自由進入美國采訪。而按照相反順序回答的被試中,只有55%的人認為美國應該讓共產(chǎn)主義國家的新聞記者自由進入美國采訪,同樣只有64%的人認為應該允許美國記者自由進入共產(chǎn)主義國家。

  這樣的差別說明選項的順序不同能夠影響到人們回答問題的答案。人們?yōu)榱吮3趾颓耙粋問題答案的態(tài)度一致,避免讓自己看起來有雙重標準,會對第二個問題的回答有所調(diào)整。

  順序效應通常在人們要回答兩個關于同一主題的問題時影響比較大,如果是回答二選一或者很多選項的問題,順序效應基本是不存在的。

  類似可以影響問題答案的情況還有很多,譬如問題是開放式還是封閉式,是否對問題選項給出“不知道“的過濾選項,問題使用的措辭是否避免感情色彩等等都會對人們給出的反饋和答案有影響。

  因此用戶研究員在設計問題和進行訪談時需要非常謹慎,各方面都要準備充足,現(xiàn)場把握各種細節(jié),才能盡量確保獲取的反饋是可信有效的。同時,在可能的情況下,盡量由一名研究員主持同樣腳本的所有訪談場次。因為一般訪談腳本都是半結構化的,同一名主持人可以在跨場次的一致性上控制得更好,避免帶入不同主持人引起的研究發(fā)現(xiàn)的不同。

  以上提到的兩個實驗只是本書中內(nèi)容的極小部分,感興趣的同學可以購買這本書回去慢慢研讀噢!

【《決策與判斷》讀后感】相關文章:

基于殘缺互補判斷矩陣的多指標決策方法06-16

基于殘缺互補判斷矩陣的多指標決策方法07-03

灰色多屬性決策的模糊互補判斷矩陣排序方法06-16

殘缺語言判斷矩陣的可能值推斷及決策方法12-01

灰色多屬性決策的模糊互補判斷矩陣排序方法07-03

基于語言判斷矩陣的群決策逆判問題研究07-03

基于不同粒度語言判斷矩陣的多屬性群決策方法07-03

群決策中基于互補判斷矩陣的逆判問題研究07-03

一種基于殘缺語言判斷矩陣的群決策方法07-03

一種基于不同粒度語言判斷矩陣的群決策方法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