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財產權利與制度變遷》讀后感
《財產權利與制度變遷》讀后感
企業(yè)班第三組 原國旗
選擇讀《財產權利與制度變遷》,一方面是學校有讀后感的作業(yè);另一方面是領軍同學們組織了個讀書會,會長制定了嚴格的“會規(guī)”(每月交一篇讀書筆記),所以可以一稿兩用。但要讀此書是極具挑戰(zhàn)性的一項任務,從九月份的第一天便開始行動,直到九月二十六號,才艱難地讀完了全書,坦率地講,對書中的數學模型及推理過程基本上未做深入研究,絕大多數的數學公式早已記不起來了,所以本著借鑒分析角度、結合生活實例,力爭“知其然”,不深究“所以然”。
20世紀50年代以來,經濟學對人的行為分析取得了重大進展,相較于傳統(tǒng)經濟學主要是批評和修正了其一些不現實的假定,比如:交易費用和信息費用為零的假定;完全界定的私有產權等。此書分上下兩篇,主要聚焦于影響人的行為決定、資源配置與經濟績效的經濟學模型的諸多變量中的產權功能和制度內涵兩個變量。歸結為學術派別的話是產權學派與新制度學派。
對產權及其重要性的初步認識,可以從小時候親身經歷的農村土地承包責任制說起。記事起,村子的土地是集體所有的,大家伙一起勞作,被劃分成了若干個生產隊,孩提時代最喜歡夏收和秋收,生產隊的大大小小、男女老少都在農場上忙碌著,夏收主要是收小麥,秋收主要是小米和玉米,但熱鬧一過去后,令人印象很深的便是糧食的緊缺了,餓肚子在我小時候不是經常的事,但確實發(fā)生過,特別是快到了季節(jié)交替時(新的糧食分配未到位時),一個四合院(兩層樓房和角樓)里住著十幾戶人家,經常會有人敲開鄰居家的門,借上點米或面,等自家糧食分配到位后再歸還。但在1978年安徽省鳳陽縣鳳梨公社小崗村偷著立下“生死狀”,再到1982年1月1日,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第一個關于農村工作的一號文件正式出臺,明確指出包產到戶、包干到戶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中國因此創(chuàng)造了令世人矚目的用世界上7%的土地養(yǎng)活世界上22%人口的奇跡。地還是那些地,人還是那些人,產權制度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產權學派,主要著力于產權、激勵與經濟行為的關系研究,著重探討了產權結構對“收益-報酬制度”及“資源配置”的影響。羅納德.H.科斯(Ronald H.Coase)是新經濟學代表人物,1991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書中分享了《社會成本問題》一文,文中的主要思想被總結成著名的“科斯定理”?扑固岢龅恼擖c是具有顛覆性的,它揭示了傳統(tǒng)教條的錯誤,提出了“權利界定”和“權利安排”在經濟交易中的重要性?扑拐J為,當人們在面對A損害B(即庇古認為的外部性,由馬歇爾和庇古在20世紀初提出的,是指一個經濟主體(生產者或消費者)在自己的活動中對旁觀者的福利產生了一種有利影響或不利影響,這種有利影響帶來的利益(或者說收益)或不利影響帶來的損失(或者說成本),都不是生產者或消費者本人所獲得或承擔的,是一種經濟力量對另一種經濟力量“非市場性”的附帶影響。外部性的存在造成社會脫離最有效的生產狀態(tài),使市場經濟體制不能很好的實現其優(yōu)化資源配置的基本功能。)這類問題時,往往考慮應該如何阻止A。其阻止的辦法無外乎要么要求A向B賠償損失,要么向A課稅,或者干脆要A停止工作。這些辦法都不盡如人意,因為其結果盡管可能使B免遭損害,但卻有可能使A遭受損失。要使當事人所遭受的損失都盡可能的小,正確的思考邏輯應該是:我們應準許A損害B,還是準許B損害A。換言之,就是A是否有權損害B,或B是否有權要求A提供賠償。
上述觀點,真的是超出了我本人的認知范圍。科斯為了闡述他的命題,舉了在兩塊相鄰的地上,因養(yǎng)牛人的牛跑到農場主的地上去吃農作物而引起糾紛的例子。他得出的結論是:因為在對有權利的最初明確界定后,參與談判的雙方就會利用市場機制,通過訂立合約,而找尋到使各自利益損失最小化的合約安排。更進一步講,即便存在完全競爭市場,它也只有在對產權有明確的界定后,才能發(fā)揮作用。
書的下篇主要是新制度學派在將制度納入經濟模型后的分析進展,其基本思想是:制度是內生的,它對經濟增長的影響重大。著重討論了制度的基本功能,影響制度變遷的因素,作出不同制度安排選擇的原因,以及國家行為和意識形態(tài)在制度變遷中的作用等。其中尤以舒爾茨的《制度與人的經濟價值的不斷提高》為代表,他將提供不同服務的制度進行了富有經驗意義的歸納:(1)用于降低交易費用的制度(如貨幣、期貨市場);(2)用于影響要素所有者之間配置風險的制度(如合約、分成制、公司、保險等);(3)用于提供職能組織和個人收入流聯系的制度(產權、資歷等);(4)用于確立公共品和服務的生產與分配框架的制度(學校、農業(yè)試驗站等)。
任何經濟學理論研究都要放到經濟改革發(fā)展的實踐中進行篩選和檢驗,本書中提出的產權學派和新制度學派應該說是站在前沿的學術論點,作為一名會計領軍人才,要通讀領會學習,同時作為一名實體經濟的踐行者,更要本著“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精神,去客觀認識和學習,正如本書序言中所述:從理論上或在一個社會中被證明為比較有效的產權結構,在另一個社會中未必就有效或一定會被采納。另一方面,大量的產權研究仍然集中于對私產制度結構下的不同產權安排的分析,要使這一學派具有更大的分析價值,還必須將視野擴展到那些不是以私有與市場制度為主的社會的研究。
【《財產權利與制度變遷》讀后感】相關文章:
察舉制度變遷史稿06-19
我國制度變遷與經濟增長04-26
個人選擇與制度變遷05-02
半個世紀的農村制度變遷04-30
關于制度變遷與經濟增長的幾點認識04-27
制度變遷對中國經濟增長貢獻的實證分析04-30
房子的“變遷”04-08
文具的變遷06-22
小路的變遷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