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默會知識的淺析及啟示論文
【摘 要】21世紀是以信息經濟、網絡經濟、數字化經濟為特征的知識經濟時代,知識成為生產力諸要素中最活躍的因素,日益改變著人們的思想觀念和生產生活方式。人們在接受傳遞知識的過程中,也越來越意識到某些不可傳遞的知識的重要性,即默會知識。默會知識是一種內隱知識,是相對于外顯知識而言的一種不能用語言描述、難以傳言的知識。它在社會工作和學習生活中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將對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未來產生重要的影響。
【關鍵詞】默會知識;特點;啟示
【基金項目】本文系長江大學2015年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計劃項目“內隱視角下小學生默會知識學習實踐對比研究”的科研成果。
在全球化與多元文化的時代背景下,我國順應時代潮流進行了基礎教育改革。默會知識的重要性在這場教育變革的過程中日益凸顯,國內外眾多學者對默會知識進行了闡釋,教育界關注的焦點開始轉向默會知識,而不是一味地向學生灌輸書本知識。本文主要目的是通過對默會知識進行簡單介紹,讓默會知識被更多的基層教育者所熟知并應用于教學中,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用。
一、默會知識的提出
默會知識(Tacit Knowledge)最早由匈牙利裔英國哲學家波蘭尼(Michael Polany)于1958年在其《個體知識》一書中提出。波蘭尼認為人類的知識有兩種,通常被描述為知識的是以書面文字、圖表和數學公式加以表述的,只是一種類型的知識,即明確知識(明晰知識),由于其能夠用語言來表述,故可稱為“名言知識”;而未被表述的知識,像我們在做某事的行為中擁有的知識即默會知識,它是難以用語言來表述的、難以言傳的知識,即“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故稱為“非名言知識”。波蘭尼首次將知識分為明晰知識和默會知識,并描述了它們不同的特征。明晰知識可以通過學習、模仿、記憶而獲得;而默會知識是通過一定的實踐、經驗并從中領悟得來的,是不能被學習、模仿和記憶的,即使一定程度的學習、記憶和模仿也只能是形似神離。默會知識在本質上是一種理解力,是一種領會,它把握經驗、重組經驗,以實現理智的控制能力,在人類認識的各個層次上都起著主導性的作用,在某種程度上,默會知識可以支撐明晰知識的學習和發(fā)展,是獲得、吸收、創(chuàng)建和明晰知識的源泉。
二、默會知識的特點
1. 非傳遞性
傳遞,是一種from―to的過程。知識由所有者傳遞給學習者,需要經過3個環(huán)節(jié):第一個環(huán)節(jié)是所有者將知識譯出,成為學習者所能懂得的語言或圖像等;第二個環(huán)節(jié)是學習者要把信息轉化為自己所能理解的解釋;第三個環(huán)節(jié)是學習者對信息的反應,要再傳遞給所有者。然而,默會知識是不能被言明、未能被表述的,所以并不能像我們平時所學到的知識那樣,實現from―to的傳遞過程。
2. 經驗性
詞典中對經驗性知識有這樣的定義:將知識作為一種能力看待,這種能力是通過實踐經驗獲取的。經驗是促使這種知識生成的重要因素,要生成經驗性知識必須有豐富的經驗積累。正如波蘭尼對默會知識的解釋――通過一定的實踐、經驗并從中領悟得來的,是不能被學習、模仿和記憶的,默會知識是個體在實踐活動中,有個體已有的知識、經驗、情感和態(tài)度等因素的參與形成的,已經內化為一種能力。
3. 情境性
正如上面提到的,默會知識具有經驗性的特點,就決定了其不可避免具有情境性的特點。就默會知識的形成來看,它是在實踐中得來的,那么就必然依賴于具體的情境。在具體的情境中與某一特定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相聯系,在這個基礎上形成的默會知識,只有在同樣的生活環(huán)境下,通過共享經驗才能獲得。在這種特定情境中獲得的知識,將會比較持久地存在,而非像機械識記所獲得的知識一樣,不久就會被遺忘。
4. 個體化
就其本質而言,默會知識是一種理解力,是一種領會,它把握經驗、重組經驗,以實現理智的控制能力。默會知識的獲得不僅需要個體已有知識、經驗、理解能力的參與,也離不開個體情感、態(tài)度、意志的作用,并且在具體的實踐和情境下,逐漸內化為個體的一種能力。同時,默會知識又是不可描述、未能言傳的。據此,它是一種特殊的個體知識,這是一種屬于個體獨特的知識,是一種個人化的體驗性知識。
三、默會知識對學校教育的啟示
默會知識符合我國新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對當前教育的改革與發(fā)展具有借鑒意義:
1. 更新傳統(tǒng)的知識觀
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歷史發(fā)展進程中形成的重理論輕實踐、重記憶輕思維、重模仿輕創(chuàng)新的學習觀,這種觀念一直影響著中國的讀書人,他們認為知識是絕對的,需要通過傳授獲得。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越來越多的知識充斥著人們的生活,無盡的知識遇上有限的人的精力,人們愈來愈發(fā)覺:知識是主觀的,需要靠自身的主動建構才有意義,才能適應不斷發(fā)展變化的世界,所以在新的時代,人們更需要更新觀念,讓所接受的知識對個人有意義,與個人經驗結合。
2. 注重教學的情境性
正如建構主義者強調的:知識并不是對現實的準確表征,它只是一種解釋、一種假設,學生理解和接受知識只能由個體在特定的情境下,基于自己的經驗背景,由他們自己來完成,反對教師“滿堂灌”和學生被動接受知識。那么,在如今的社會環(huán)境和新課改的大背景下,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重情境性,為學生創(chuàng)造相似的、具體可感的情境,引導他們積極主動、全身心地投入學習,注重師生對話與交流,重視學生的經驗與體驗,真正“寓教育于生活”。
3. 引進新的評價觀念
新課程改革順利進行的條件之一就是要改變以往的評價觀,評價觀念的變革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新課改的成效。知識的冰山模型顯示:人類知識就像懸浮在海平面上的一座冰山,海面上的部分代表“顯性知識”,海面下的部分代表“默會知識”。顯性知識可以說只是知識的“冰山一角”,而隱性知識則是隱藏在冰山底部的大部分。從根本意義上說,只有借助默會知識的力量,人類所有的明確知識才得以發(fā)生和發(fā)展,人類的知識創(chuàng)新才有根基。所以必須改革以往重分數輕能力、重結果輕過程的觀念,注重評價指標、對象、主體的多元化,重視量化評價和質性評價的結合,以過程評價取向為主。
4. 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
在當前教育中,仍然存在很多問題:學生的主體性缺失,教師上課滿堂灌,學生被動學習;重視記憶,輕視學習過程和方法的指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居于最高地位,擁有絕對權威,以此壓制學生;等等。這些問題產生的原因不僅在于教育觀念和思想落后,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由于部分陳舊的教學方法。所以在新課改的環(huán)境下,更應該勇于拋棄不合時宜的教學方法,根據默會知識的特性,選取活動式教學、開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鼓勵研究性學習等,讓學生通過親身實踐獲得個體的經驗知識或默會知識,從而內化為能力。
在“以人為本”和“以學生為本”為核心理念的指導下,默會知識的重要性及其在學習生活中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已經逐漸成為廣大學者關注的對象。雖然默會知識普遍存在每個人的生活之中,很多人也有過類似的經驗:明明內心很清楚某個知識點,就是無法清楚地用他人能明白的語言或姿勢表達出來,其實這就是默會知識的一種表現形式。但卻很少有人去深入地了解這一點,總認為是自己理解或掌握的不足,導致自己無法解釋。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地去研究、深入地去探討默會知識,使其逐漸被人們熟知,充分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方文敏,等.淺析知識經濟時代默會知識教育的重要性[J].教育探索,2014,(12):52-53.
[2] 賀斌.默會知識研究:概述與啟示[J].全球教育展望,2013,(5):35-48.
[3] 程娜,等.?驗性知識對職業(yè)行動能力培養(yǎng)的意義[J].理論與應用研究,2007,(3):10-12.
【默會知識的淺析及啟示論文】相關文章:
教學中的知識管理淺析的論文04-27
工程應用型人才的默會知識及養(yǎng)成教育論文05-02
默會知識理論與第二語言教學05-02
默會知識論視角下的外語教學04-28
波蘭尼的默會知識理論及其教育意蘊04-30
淺析合并理論論文12-15
淺析學案教學的論文04-27
淺析配比原則論文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