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文檔列表

新的道德教育

時間:2021-10-01 20:41:40 教育論文 我要投稿

新的道德教育

    ——二戰(zhàn)后美國的道德教育及瑞安的五種學習模式

新的道德教育

    (西北師范大學教科院 潘發(fā)勤 編譯)

    美國波士頓大學教授K·瑞安(Kevin Ryan)在總結了二戰(zhàn)后美國道德教育的得失后,提出了實際上是植根 于古典教育思想的新的道德教育方法(五個“E”)。本文以瑞安的《The New Moral Education》中的要點加 以編譯。

    瑞安首先簡述了二戰(zhàn)后美國的道德教育。他指出美國的教育有許多成功的地方,如普及教育和對精神病患 者、殘疾兒童的教育。但考察美國的教育史就可以看出它有一個癥結,就是好追求時尚,往往是一種補救措施 尚未實現,就轉向另一種,如程序教學、開放教育等。這種時尚也影響到學校對兒童進行道德教育的方式。不 過,道德教育這方面的變化沒有象其它正規(guī)課程中激烈的變化那么明顯,這是因為美國的道德教育很少在課時 計劃、課程標準中得到反映,而把德育的許多方面歸于隱性課程,學生在一種道德情境中通過開展大量的道德 實踐活動形成道德品質,學習個體對團體和社會所應具備的義務。

    縱觀美國的道德教育,大體上經歷了由認知轉向認知和行為并重,即起初由于六十年代中期社會危機引起 的價值混亂、道德教育呈現出高度的認知性質,學校幫助兒童澄清自己的價值,達到道德思維的較高水平。八 十年代后道德教育開始注重學生的行為,學校給學生提供參與校內外道德活動的機會,使學生既具有道德思想 ,也具有道德行為。此時學校在傳遞民主價值和傳統道德方面更加自信。

    根據道德教育的方法和內容的變化,可分成三個階段:一、40—50年代;二、60—70年代;三、 80年代前期。

    一、40—50年代

    這二十年美國經歷了二戰(zhàn)、朝鮮戰(zhàn)爭和冷戰(zhàn),還經歷了由經濟的穩(wěn)步增長和閑暇時間的增多而引起的文化 的巨大變化,嬰兒數量的激增和城市郊區(qū)的迅速擴展使得教育體系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

    然而,道德教育沒有根本地改變。學校向學生灌輸美國式的民主,反對共產主義,這正是美國社會所期望 的最好的價值觀。學校要求尊崇總統羅斯福、杜魯門、艾森豪威爾,尊敬校長和老師,因為他們代表著一定的 權威。學校教育是一份有附帶條件的禮物,是有限的權利:誰能按上述要求去做,遵守這些規(guī)章,誰就可以留 在學校;誰違犯紀律,就被拒之門外。雖然學校制度也有不公正的地方,但那被看作是例外情況。

    此時對兒童的道德教育多象往常一樣進行。學生學習遵守一些日常規(guī)則,讀一些反映愛國,勤學這類文化 價值的故事,并參加各種儀式、集會,從情感上進行這方面的強化,教師也不自覺地向學生灌輸是非善惡的標 準,告訴學生他們所認識到的正確的生活方式。雖然教師的育人作用并沒有這么簡單輕松,但相對來說,此時 的道德教育目標還是清楚的。

    二、60—70年代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以理想主義的興起為開端。當時美國總統肯尼迪向年輕人提出要求:“別問國家能為你 做什么,而要問你能為國家做什么?”學校也積極響應總統的號召。然而,幾乎就在同時肯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