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還是-讀《三國志》《三國演義》有感

時間:2021-06-01 19:59:11 讀后感 我要投稿

忠,還是-讀《三國志》《三國演義》有感

  忠,還是——讀《三國志》《三國演義》有感

  鞠旻昊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發(fā)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楊慎的這首《臨江仙》最能概括三國那個群雄并起,戰(zhàn)火紛爭的年代,那個流傳千古,依舊是人們談論不盡的時代。“千秋功過,留待后人評說”,那個時代忠臣還是奸佞,忠誠還是反賊,都沒有一個確切的答案。

  從很小的時候,三國,就伴隨著人們的成長。而人們看的最多的是《三國演義》而非《三國志》,所以,人們的腦海中就形成了這樣一個觀念,每每提到曹操,人們總會想到奸佞,小人,挾天子以令諸侯這些詞,而恰恰是這些觀念使得曹操在人們的心目中就成了一個奸臣的形象。

  而曹操也成為了一個充滿爭議又充滿傳奇色彩的人物。而對于我來說,我更欣賞的并非劉關張趙諸葛亮,而是曹操。

  曹操,東漢末年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曹魏政權的奠基人。為什么說曹操是奠基人呢?因為魏政權是曹操死后他的兒子曹丕所建立的,而不是曹操。在《三國演義》中,曹操被渲染成一個玩弄權力,專權,奸佞的小人,但那只是羅貫中眼中的曹操,要知道,在那個時代,讀書人都是追求的儒家學派的“忠君,愛國”。東漢時期是劉姓為皇帝,所以人們就默認劉備為真命天子,而曹操只是一個反賊。

  其實不然,《三國演義》只是一本小說,加入了作者的個人思想的色彩,與《三國志》相比,《三國演義》中的許多情節(jié)也是虛構的。例如人們熟知“溫酒斬華雄”,《三國演義》中說關羽斬的華雄,其實不然,華雄是被孫堅所殺;再比如“三英戰(zhàn)呂布”,其時劉關張并未參加,而呂布則是被孫堅擊退。而為了渲染人物形象,所以《三國演義》中多的是虛構的情節(jié),作為小說,這也是無可厚非的。

  而曹操在《三國志》中記載到,玄謂太祖曰:“天下將亂,非命世之才不能濟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唐太宗李世民也稱贊他說:“帝以雄武之姿,常艱難之運。棟梁之任,同乎曩時;匡正之功,異乎往代。”歷史上的人對曹操的評價還是很高的,其實,倘若不是曹操在東漢末年的改革措施,東漢早就湮沒在了那個時代。但“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足鼎立是時代發(fā)展的必然趨勢,是曹操的.才華讓東漢王朝得以延續(xù)數(shù)十年,這真的是一個所謂“奸臣”所為嗎?

  曹操能夠統(tǒng)一中國的北方,就是因為他的軍事才能,政治才能。用魯迅的話講:曹操是個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個英雄。曹操的成就絕非偶然,不僅是軍事成就,在文學史上,曹操的作品也是一顆閃亮的星。到今天,人們依舊能吟出“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依舊能吟出“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殊不知這就是曹操留下的名篇。

  如此一人,我并不相信他是奸臣,其實,正如楊慎所寫,“是非成敗轉頭空”,忠與奸早已不那么重要,忠還是奸,每個人都有每個人不同的看法,不必強求。

  誠然,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忠,還是-讀《三國志》《三國演義》有感】相關文章:

讀忠犬的背叛有感09-26

讀三國志有感06-05

讀《三國志》有感05-22

讀忠犬八公有感06-19

讀《忠犬八公》有感10-24

讀三國志有感10篇06-05

讀《三國志》有感600字08-21

讀《忠犬八公》有感11篇11-26

讀《站著讀還是跪著讀》有感作文1000字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