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教師的建議》讀后感范文(通用5篇)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后感呢?那么如何寫讀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給教師的建議》讀后感范文(通用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給教師的建議》讀后感1
讀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感受頗深。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建議的第一條就是:請記。簺]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本書一開始就提出了這樣一個讓教師值得深思的問題:“為什么早在一年級就會出現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學生,而到二、三年級有時候還會遇到落伍得無可救藥的,因而教師干脆對他放棄不管的學生呢?”是這些同學們太笨,還是他們上課沒有專心聽講,還是應該從我們教師自己身上找某些原因?其實,學生學習也是在從事一種腦力活動,本書中有一個很形象的比喻:有的孩子能打20桶水卻不費吹灰之力,而有的孩子只打了5桶水也累得筋疲力盡了;同樣一道題,有的同學只需5分鐘就能解答出來,而有的孩子需花半個小時以上,腦力活動和體力活動一樣,也應因人而異,個別對待。對后一種孩子應以特別的關照,了解他們的日常生活習慣、脾氣、家庭背景等原因,從而在課堂上為不同的學生創(chuàng)造設計出能發(fā)揮他們自身能力的學習情景,這也是教學和教育的目的之所在,讓他們真正享受到腦力勞動中的成功樂趣,讓他們也感覺到自己也是在一點一滴的進步中。要做到這一點,確實不是很容易的。它不僅需要教師付出辛勤的勞動,更需要一定的教育技巧,掌握一定的教育藝術。
在學習中取得成就——這一點,形象地說,乃是通往兒童心靈中點燃著“想成為一個好人”的火花的那個角落的一條蹊徑,教師要愛護這條蹊徑和這點火花。因此,教師在了解每個學生的基礎上,應給學生多提供成功的機會,創(chuàng)造成功的條件。使他們獲得成功的滿足感,會促進他們不斷取得進步。蘇霍姆林斯基在談到教師怎樣使學生注意力集中時,很形象地把學生的注意力比作一根絲線。他在帶領孩子們上完一堂有趣的植物課后這樣寫道:“要讓所有的孩子都圍攏來看這些植物,我就得用注意力這根很細的絲線把孩子們都栓在我的身邊來,這就好比是一根無形的韁繩,只要一個兒童的注意力轉到一件有趣的事物上,那根絲線就斷了,于是我給他講的和所指給他要看的東西,他就再也不看,不聽了——思想開了小差”
我在教育教學中體會到,教師這個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要做到教書育人、持續(xù)穩(wěn)定地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不僅要連通學生在課堂上的注意力這根“絲線”,使用好這根“韁繩”,而且要在課堂內外連通師生之間的情感這根“絲線”,通過這根“絲線”來培養(yǎng)和尊重每個學生的人格,發(fā)展每個學生的個性,創(chuàng)建新型的師生關系,使教師與學生在親切、和諧、彼此信任的氛圍中教學相長。而蘇霍姆林斯基在《談談教師的教育素養(yǎng)》中恰恰提到了,教師獲得教育素養(yǎng)的主要途徑就是讀書、讀書、再讀書。讀書應該成為教師的精神需要。而我呢?大多數時候都忙著批改作業(yè)、教育孩子、上課、聽課,有多少時間在煞有其事地捧著教育名著或教育雜志在閱讀呢?只有在寫論文、寫計劃、總結或上公開課時,才想起找一點書來,看看有沒有可以借鑒的文章,有沒有可以參考的教案。真是太可悲了。一個成功的老師應該是一個會讀書會思考的人,我想今后我要從繁重的教學中抬起頭來,多看,多想,多實踐。這樣,才能有更大的進步。 《給教師建議》讓我愛不釋手,是因為它真正能夠讓我掩卷沉思時反省自己,使自己看到不足。
《給教師的建議》讀后感2
曾經有位教育家說過:“只讀兩本書(教材、教參)的教師無論如何是不能成為優(yōu)秀教師的”。讀書可以提升自己的教育的愛心和社會的良心。這是作一個‘真正的教師’所不可缺的“精神底蘊”!坝腥苏f‘沒時間讀書’,關鍵還是他不想讀書……”我完全贊成這句話,并深有同感,因為我就屬于這種類型。因為我老是想:“老師也是人,老師的壓力也是相當大的,應付學校各種各樣的檢查,做課題,搞教研、進修、培訓、評職稱、提高教學質量、白天要上課,晚上有時還要加班……忙了一天,只想坐下來看看電視、聊聊天,放松放松,哪有精力讀書?”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反復盯著蘇霍姆林斯基的這句話,我只能用一個字來形容自己,那就是“汗”。大概算上從小學開始所讀的書,可能200本還是有的,不過大概這不是蘇霍姆林斯基這句話的本意吧?他所指的應該是你工作后吧?
這學期,學校給我們每位教師發(fā)了一本由蘇聯偉大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寫的《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給老師們共提出了100條建議。最近我細細品讀了書中的部分章節(jié),你會發(fā)現,盡管現在的教育形勢發(fā)生了很大變化,但蘇霍姆林斯基那閃光的教育思想,對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來說,絲毫不顯過時。蘇霍姆林斯基不愧為教育理論大師,本書針對教師的苦惱與困惑,像與教師面對面地進行交流一樣。讀過此書后,你一定會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本書一開始就提出了這樣一個讓教師值得深思的問題:“為什么早在一年級就會出現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學生,而到二、三年級有時候還會遇到落伍得無可救藥的,因而教師干脆對他放棄不管的學生呢?”是這些同學們太笨,還是他們上課沒有專心聽講,還是應該從我們教師自己身上找某些原因?
因為班里有張某、費某兩位“大將”,所以這更使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中。作為教育者,我們是否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是否做到了關愛每一位孩子?特別是弱勢群體。學生再幼稚,也有他的個人思想和感情,有他獨特的思維和心靈,他們不是我們施恩或者顯示個人魅力的對象,更不是被動等待我們去塑造的蒼白魂靈,我們應該多一份關愛,多灑一份陽光,給那些“無藥可救”的“后進生”。蘇霍姆林斯基提到,對于那些“學習困難”的學生,應走到這些學生的跟前去,看看他們遇到什么困難,提出專門為他們準備好的作業(yè)題。有時候在課堂上就能看出,有必要給某個學生布置一點家庭作業(yè),那么有經驗的教師通常就當堂布置給他。學習較差的學生腦力勞動的效果如何,千萬不要讓他光是聽別的學生的流利的`回答,把黑板上的東西抄下來。一定要設法讓他獨立思考,因為在思考的過程中就已經包含著運用知識的因素,要促使他在每一節(jié)課上,在腦力勞動中取得哪怕一點點的進步也好。
說說容易做做難,我不知道有多少老師,能做到這一點,反正我覺得我還沒有很好的做到。因為我給學生上著同樣的課,提著同樣的問題,做著同樣的作業(yè),考著同樣的一張卷子。即使做錯后教育的方式也是一樣的。雖然有時也想改變,比如在給張杰、費丹軍布置作業(yè)時,也減少了閱讀、寫作方面的作業(yè),但這恐怕離蘇霍姆林斯基的要求差的太遠了。我想,我做不到這些,大概就和我缺少教育素養(yǎng)有關吧?
而蘇霍姆林斯基在《談談教師的教育素養(yǎng)》中恰恰提到了,教師獲得教育素養(yǎng)的主要途徑就是讀書、讀書、再讀書。讀書應該成為教師的精神需要。而我呢?大多數時候都忙著批改作業(yè)、教育孩子、上課、聽課,有多少時間在煞有其事地捧著教育名著或教育雜志在閱讀呢?只有在寫論文、寫計劃、總結或上公開課時,才想起找一點書來,看看有沒有可以借鑒的文章,有沒有可以參考的教案。相信大家肯定不會和我一樣吧?在蘇霍姆林斯基看來這一定很可悲!
那么,朋友們,和我一起讀書吧!
《給教師的建議》讀后感3
現代是知識大爆炸的時代,每一個新走入職場的人和身在職場的“老”人都經常感到或害怕自己跟不上時代的要求,害怕新手取代自己的位置,所以社會上的各種培訓機構培訓項目層出不窮,教師也不能脫離其外。
主觀因素:教師這份職業(yè)需要更多更新鮮的知識,需要更高的才干,教師工作由于它的比較穩(wěn)定性,受到越來越多的人的親睞,教師工作越來越搶手,F在人才市場上高學歷人才、優(yōu)秀人才要做教師的不少,非師范類的大學畢業(yè)生又爭著要做教師,教師工作肯定比以前更搶手。所以老師更要多學習。
客觀因素:教師所面向的學生,見識比我們當學生時的多,觀念比我們超前,視野也遠比我們開闊,而且他們對外部世界的感受比我們敏銳。更需要我們這些當教師的隨時隨地自覺主動地接受新鮮事物,去粗存精,不斷的加深自身功底。
看電視時、看報紙時、看書時、網上瀏覽時,和他人的交往中,和學生的教學中和平日的交往中,我們都要像海綿一樣不停的吸水,汲取對自己當前或將來有用的知識。
均衡使用多種教學方法
教育專家常說:教師的教法一定要符合學生的學習特點和風格,沒有最好的教法,只有更適合學生的教法。均衡使用多種教學方法以適應孩子們不同的學習方式。孩子們的學習方式千差萬別--有些人是視覺型學習者,有些人是聽覺型,還有些人是體驗型。有些孩子喜歡在安靜的環(huán)境中學習,有些人則喜歡邊聽音樂邊學習。作為教師和家長,我們要通過多種方式向學生們傳遞信息,這樣我們的教育才能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我所教的科學學科,在每個班級中,使用的方法不能是一成不變的。對班級中的每一位學生,與他們交流的方法也是需要因人而異。至今我仍記得:有一位六年級的學生,班主任和數學老師提到他總是搖頭又嘆氣,她們對他很好,可他就是不肯寫作業(yè),就連考試也是懶懶散散,在試卷上能少寫就少寫,數學題不想做就懶得去想。每次我到六年級辦公室,總能看到他又被語數外老師請來寫作業(yè)。就是這樣的一個被貼上“懶”標簽的學生,我對他卻沒有這些成見,總把他當作普普通通的學生一樣看待,而他慢慢地對科學課表現出不一般的興趣,他每次刨根問底的問我自然常識的問題,我總是有一說一,有時自己不清楚的不確切的,就跟他一起找資料一定幫他弄懂,每次科學考試,班上考高分的肯定有他一個。看著他在科學試卷上滿滿的字跡,真很難相信他會是其他老師眼中的“不爭氣”的學生。
靜心靜氣教書育人
教育是長期投資的事業(yè),教師的工作需要扎扎實實的態(tài)度,任何熱鬧的包裝、宣傳、炒作,都不能替代實實在在的一天天的熏陶,一本本的作業(yè),一句句的話語。教師需要的是靜氣,就是要靜下心來備每一堂課,靜下心來批每一本作業(yè),靜下心來與每個孩子對話;靜氣就是靜下心來研究學問,,靜下心來讀幾本書,靜下心來總結規(guī)律,靜下心來反思自己的言行和方式,以便更好的超越自己;靜氣就是要靜得下來細細地品味與學生在一起的分分秒秒,品嘗其中的樂趣,品味其中的意義。靜氣才能平心,心一平,生活會是另外一番景致,工作也會是另外一番景致。靜下心來,受益的是學生,受益的是你身邊的每一個人,而最終受益的是教師自己。
教育從來不是一時一刻立見成效的簡單勞動,雖然我們可能根本看不到現在的不放棄對孩子們的未來會產生什么影響,但我們不必悲哀和氣餒,我們在做著天底下最傻又最可愛的事情,而孩子正是通過犯各種各樣的錯誤來學習正確的,我們永遠都不要絕望,是因為只要我們充滿希望,他們或許很有希望。
我們提倡校園成為書香校園,不僅僅是創(chuàng)建校園文化,更重要的是養(yǎng)成孩子們的靜下心來讀書的習慣,更是讓教師們也能靜下心來讀書,讀好教育理論書,讀懂每一位孩子的心,進入每一位孩子的心,靜心交流,使每一位孩子能更健康、更快樂地成長。
《給教師的建議》讀后感4
作者在開頭就提出了一個至今令許多老師頭疼的問題:為什么早在一年級就會出現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學生,而到二、三年級有時候還會遇到落伍得無可救藥的,因而教師干脆對他放棄不管的學生呢?說起其中的原因,很多教師都歸結為學生不知道學習或者腦子笨,家長不配合……而不是積極地從自己身上找原因。而蘇霍姆林斯基在提出問題后,直接了當地從教師的角度做了解釋:這是因為在學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領域——腦力勞動的領域里,對兒童缺乏個別對待的態(tài)度的緣故。這讓我想起了我國的教育家孔子所提出的“因材施教”。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要“因材施教”,教師就必須對這“個別”“材”進行細致的了解,如學生的性格脾氣、家庭背景、學習方式、思維特點等等,并且要運用到實際課堂中去,為不同的學生創(chuàng)造能發(fā)揮他們自身能力的學習情景,“使每一個兒童的力量和可能性發(fā)揮出來,使他享受到腦力勞動中的成功的樂趣”,這樣他們都會感覺到他們也是在不停地進步,才會“點燃起成為一個好人的火花!
針對這一點,我做了思考。我認為主要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去做:
首先,了解學生。當然不能看他的分數,與他談幾次話判其是否是可造之材,這幾乎就是武斷。了解不僅重要,而且也不容易。我們必須全面而科學地了解。
我們可以通過家訪去了解學生。這是前輩老師留下的優(yōu)良傳統,是了解學生的有效方法之一。家訪并不是班主任的專利,認課教師同樣應該家訪;學生入學時教師可以采取問卷調查和利用一系列測驗來了解,旁敲側擊學生的素質;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也是了解的好方法。學生在參加活動時,最適合教師“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平時教學時,教師也要時時留心,處處在意,盡可能進行雙邊的教學,也能了解學生。
其次,在了解的基礎上,采取相應的教學方法,這是使學生發(fā)展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施教的方法很多,但基本的應該是——因勢利導,循序漸進和均衡發(fā)展。對在學科某些方面資質高的學生采取正確的引導,使其能力得以順利發(fā)展,并成為尖子。對學習各方面都感到吃力,表現得較為遲鈍的學生,我們應該注意在了解中捕獲他們資質中的某些“苗頭”,針對這些“苗頭”加以培育。堅持下去,相信這些學生,必定有大的提高。
讓我們一起去探索更適合現代教學的“因材施教”方法,使教學跟上素質教育的步伐,使教學極大地產生效力,使學生真正都能掌握知識、提高自身素質。
《給教師的建議》讀后感5
《給年輕教師的建議》如一張藍圖,框架清晰,觀點明確,它使我更加了解自己的心意:我熱愛教育,我熱愛與孩子們度過的美好時光,我熱愛工作中不斷進取的那個自己,我熱愛那些使我成長的挫折……
它也讓我看到隱藏在教育生活中的那些不和諧,那些正吞沒熱情的可怕陷阱,那些意識到卻說不出的問題……
我的人生價值在哪里?
“現在有夢想,其實應該說出來。不要害怕你做不到,太容易做到的事情,就不是夢想了。”成為一名優(yōu)秀教師,照亮自己還有孩子們的路,應該就是我的夢想。我發(fā)現,忘我的投入到教育教學的生活,讓我的生活更加有意義;我發(fā)現,教育是一種創(chuàng)造,是充滿未知的,奇幻的,苦樂參半但最終使人獲得甜蜜的創(chuàng)造。這種創(chuàng)造會隨著時間的流逝,在孩子們成長的過程中散發(fā)光彩。那時我就可以驕傲的說,看我的創(chuàng)造多么有價值,我的事業(yè)讓我感到驕傲自豪;我終將會發(fā)現,只有堅定的追求,不斷消逝的人生才不至像無人問津的塵埃那樣無影無蹤地消失。人生的盡頭,我便可以平靜而又愉快地說:我的人生多么的快樂,她沒有白白度過。
我幸福嗎?
很多教師,他們有良知,有熱情,有夢想。但現實卻迫使他們的追求發(fā)生改變。教師跟其他職業(yè)不同,但卻不斷重復地做著幾近相同的事情,重復會使人倦怠,這份倦怠常常表現在對教育教學失去熱情。這種重復不只是教育教學工作的重復,還有很多與他們完全不相關的工作。它們消磨了教師的意志。它們使我感覺不到幸福的存在。
但真是如此嗎?是否應該思考在這個環(huán)境中,如何錘煉自己的人生觀?如果我這樣想:那些使我疲于應付的“瑣碎”、“重復”、“矛盾”、“當前”,正是“宏偉工程”所需要的。在瑣碎的工作中把握正確的方向,抓住細節(jié),打磨細節(jié),積累細節(jié),在工作的每一次關鍵時刻,它的價值就會得到體現;在重復的工作中不斷創(chuàng)新,準備突破,如果有創(chuàng)造的決心,我的工作就不會只停留在重復上,慢慢的創(chuàng)造就會發(fā)生,工作水平也會跟著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我的意識也會更加澄澈,所看到的教育教學的問題也就會更加清明;矛盾始終推動發(fā)展,教育教學生活中的矛盾常常是很好的素材,它們提高了我的工作效率,是使我改變工作方法的好時機;每一次發(fā)生或即將發(fā)生的事情,我是怎樣看待的呢?不耐煩,那么解決問題的辦法就會簡單,將為日后埋下重重隱患。如果積極面對,那么我就會從當前看到長遠,這樣,不管對教育還是教學都是非常好的選擇。教育教學生活中自己的成長,專業(yè)發(fā)展,所帶班級的集體成長等等,都是需要我長遠看待和規(guī)劃的。有了這些,幸福感的基礎就牢固了,我的意志就不會在忙碌中發(fā)生動搖。
使我幸福的還有另一種心態(tài)。清晨,一縷縷陽光灑在孩子們的臉上,灑在墻壁上,斑斑駁駁。一位教師陶醉在美和希望的光景中,這一幕永遠留在他的記憶里。而我卻很少看到這些,或看到卻沒有發(fā)現美的存在。這是因為我還沒有真正把自己放在這個生活里,我沒有完全把孩子還有教育教學生活,當做一種生活,所以,留在記憶里的與孩子們一起的陽光和風景就少了。可實際上那是多么重要的生活,那是我應該樂在其中的理想的生活。
我的責任感表現在哪?
教師這個職業(yè),責任感是多么重要啊,我面對的群體——孩子們,那么純潔又脆弱,那么鮮活而又具有巨大的可塑性。作為教師,對他們我全憑一顆良心耕耘,我的責任感在日常的教育教學生活中又怎樣體現的呢?
日復一日練習,練好基本功,上好每堂課,做好班主任工作。但這似乎還不夠,做得好,做得深,還要做得細致才是責任感的高度體現。上課時因為沒有準確把握時間,或沒有充分準備,而不能完成課堂任務。對個人來講,任務完不成必然導致課后的思考無法全面進行,收獲就會相對少一些。對學生來說,可能因為這樣的問題,導致思維混亂,得不到真正的鍛煉。以此推下去,就會產生很大的影響。反之,我在課前把備課上課可能遇到的問題,盡可能地預想出解決的辦法。把每個細節(jié),小到課堂語氣、手勢,大到評價或依據學情臨時修改教案,都盡可能的想周全,打磨到精致,把工作做到好,做到全面深入。課堂效果大不相同,創(chuàng)造的快樂由此產生,那么我就可以說我有責任感!
班主任工作同樣如此,做好班級規(guī)劃,搞好班風建設,抓住常規(guī)訓練,掌握與學生交流的技巧,細致地分析學生的心理特點,盡最大努力幫助后進生;組織磨練學生意志的活動,構建學生的精神世界;與家長全方位多角度溝通等等都是基礎,重要的是在這基礎上,細致地抓住,深入地開展,長遠地考慮。盡最大努力做到這些我也可以說我有責任感!
我是怎樣實踐教育理念的?
教育理念決定了教師的行為,它指引教師向更光明的道路前進。所以教師要不斷更新理念、勤于實踐。那些哲學、心理學、教育學的書籍使我們有了更長遠的眼光,教育理念離不開這些學問,但卻在實踐中演變成更加生動的內容。那些先進的、科學的、經過考驗的理念,必須在我們的每個教育教學行為中得到體現和發(fā)展。如,語文的學習過程首先應該遵循語言的習得規(guī)律:也就是感知、理解、積累、運用。語文教學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語言經驗,尊重學生的語言理解和語言個性。明白自己的每一步設計為何而來,達到什么程度為止。一節(jié)語文課的設計由感知語言開始到運用語言結束,這樣,學生的收獲才更多一些。
德育工作就更少不了理念的運用。那些在德育方面做出突出貢獻的人,他們是怎樣做的呢?如,李鎮(zhèn)西,他認為愛是永恒的教育。又如,特級教師霍懋征總結的九個重要理念:愛是教育的根本;尊重是教育的前提;激勵是進步的動力;讓孩子學會自我教育;期待是孩子成長的加速器;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好習慣應該成為孩子自身的需要;全面發(fā)展思維品質;幫助每個孩子走向成功。
運用這些理念的效果最明顯的是問題學生輔導工作。我們常常在投入工作前,已經熟練地掌握了理念,從始至終堅定地貫徹它。我們根據不同情況分析問題出現的原因,以這些理念為核心想出解決辦法,制定合理的長期工作計劃。然后不急不躁地幫助學生糾正錯誤的行為,樹立正確的認識。()有了正確理念的幫助,我們的德育工作水平就會明顯提高。
作為年輕教師,要樹立正確的學生觀,就要了解更多先進的理念。然而,我所不知道的理念,或了解卻不會運用于實踐的理念太多了,這是我最需要不斷學習完善的地方。
讀了《給年輕教師的建議》除了這些思考,還啟發(fā)我不斷探究問題。如,我是否把關注兒童的生命意義和生存價值放在最重要的地位?我們要怎樣引導孩子找到自己的興趣愛好,幫助孩子磨練意志,早早樹立遠大理想?我們要怎樣讓兒童知道,為什么而活,怎樣活……兒童的思想、兒童的感情、兒童的精神提升,兒童的個性發(fā)展,等等很多問題需要弄明白,搞清楚……
【《給教師的建議》讀后感范文(通用5篇)】相關文章:
給教師的建議讀后感范文12篇02-14
關于給教師的建議讀后感02-14
《給幼兒教師的建議》讀后感02-28
《給教師的建議》讀后感(精選26篇)06-19
《給教師的建議》讀后感 (精選25篇)06-18
《給教師的建議》教師讀書心得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