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論走進生活的新課程
兼論走進生活的新課程說老實話,我對于新課程的認識比較膚淺,沒有長篇大論,只有自己的一點感悟。今天,我就拿自己的歷史課堂來簡單說明一下吧。雖然,在初中,歷史課還是無法與所謂的主課相提并論的。畢竟,歷史是什么東西,也許不是東西。但李大釗先生說得更實際些:“歷史是這樣的東西,是人類生活的行程,是人類生活的聯續(xù),是人類生活的傳演,是有生命的東西,是活的東西,是進步的東西,是發(fā)展的東西,是周流變動的東西;他不是些陳編,不是些故紙,不是僵石,不是枯骨,不是死的東西,不是印成呆板的東西。我們所研究的,應該是活的歷史,不是死的歷史!笨磥,按照李先生的觀點,歷史確實還是東西,是一種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且是活的東西。既然,歷史源于生活,我們就無法割裂它與生活的聯系,那么,學習歷史就應該從現實生活開始了,特別是在教育(www.xfhttp.com-雪風網絡xfhttp教育網)第一線的執(zhí)行者,更要關注這一點。至于如何實現它,根據在教學中的體會,筆者總結一下,大體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一、初始階段
1、分析情況
白居易曾經強調寫詩是“功夫在詩外”。筆者認為學習歷史知識也是這樣的,可以在課外獲得。因為,學生在課堂上所獲得的歷史知識畢竟是相當有限的,應該適當的補充,但該選取什么樣的時間,什么樣的內容,怎樣補充呢?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我。因為,我畢竟是個初出茅廬的行者,又不知道現在的孩子到底喜歡上,還有初中的歷史充其量僅僅是個“副課”,總不能去擠占所謂的“主課”的時間吧。況且,在應試教育(www.xfhttp.com-雪風網絡xfhttp教育網)還是主流的情況下,如果我做得太過分了,學生的家長、學校的領導也不會容忍的。經過深思熟慮,筆者決定放手發(fā)動學生,讓學生自己動起來。
2、把學生拉進來
在課堂上,講完內容之后,我總留下一部分時間,我不會具體要求學生做些什么,我要看他們有什么可忙的。筆者發(fā)現許多同學就會各行其是:有的預習未學到的內容,有的問到一些課外的問題,還有的在翻閱報刊、雜志。這給我的啟發(fā)很大:特別是那些報刊、雜志上有許多歷史知識,很值得關注,而且可以充分利用起來。于是,經過充分的醞釀,我推行了一種新的教學方式:發(fā)一小本子給每一位學生,要求學生收集生活中的歷史圖片,并且,每半個月交上來一次。但是,我又補充了一句,“同學們,我不勉強你們,你們可以自愿參加”。即便如此,許多學生還是唉聲嘆氣,因為其他科目的作業(yè)已經足夠多了。這我明白。
半個月后,歷史課代表收集上來的作業(yè)充其量只有25%,這更加說明自愿是有原則的。我并沒有批評未交作業(yè)的同學,而是認真的審閱了交上來的,精心挑選出完成較好的同學。當我把這些的作業(yè),不,應該是“作品”展現在全班同學的眼前時,無論他們是故意的,還是誠心誠意的,都發(fā)出了贊嘆聲。從他們的眼神當中,我可以看出:同學們在驚嘆、羨慕,感悟到歷史原來是這么的豐富與多彩,這么的貼近生活……
等到下一次的時候,很多同學都交了作業(yè),說明他們的參與熱情明顯地增強了。再來一次,這項活動已經得到絕大部分同學的認可,他們剛開始的觀望、抵觸的情緒已經蕩然無存。我認為該實施第二階段了。
二、指導階段
雖然,初二的學生已經比較成熟了,但是他們對歷史的認識還是比較模糊的、膚淺的,這就需要有人來指引他們。當然,這個歷史任務是歷史老師的分內的事情了。資料是收集到了,可還需要條理化、系統(tǒng)化。筆者給學生詳細地上了一課:資料是資料,而沒有編排,那是不行的,我們也不能“大魚、小魚一線穿”,就得有輕、重之分,我列舉出例子,可以像鄔麗鵑同學那樣,來給資料分類,這樣才會條理清晰。我們身邊不是有許多的課本嗎,大家注意一下,就會發(fā)現這些書本編排都有一定規(guī)律,如書名、說明、目錄、正文、甚至還有尾聲。當然,我們不需要這樣的詳細,但最起碼要有名字,目錄和正文,以及出處唄。其中,最重要的是目錄。目錄要詳細分類。這一點已經有許多同學已經做的相
[1] [2]